
1996年,深圳華僑城迎來了一家特殊的商店:占地2萬平米的倉庫式建筑里,堆放著直徑半米的巨型披薩盒、可供十人食用的整條火腿、以及貼著英文標簽的進口商品。
這是山姆會員店在中國的首秀,也是美式倉儲零售模式在東方土地上的首次試水。
彼時的中國消費者,剛剛經歷糧票制度取消不過五年,對“付費會員”“批量采購”等概念充滿困惑。
這場跨越太平洋的商業實驗,最終演變成一場持續二十八年的戰略博弈——從1996年首店虧損到2024年單店年銷18億,山姆會員店用三次慘痛教訓,書寫了一部跨國零售企業本土化生存的教科書。
其發展歷程中三次關鍵的戰略失誤與糾偏,不僅揭示了跨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生存法則,更折射出零售行業變革的核心邏輯。
01
第一次教訓:傲慢的本土化缺失
(1996-2010年代初期)
1996年,當山姆會員店在深圳開出第一家門店時,貨架上堆滿了美國中產家庭鐘愛的商品:五公斤裝的薯片、家庭裝牛排、成箱的進口巧克力。
然而,這些商品在中國消費者眼中卻顯得格格不入。當時的中國家庭平均人口僅有3.1人,冰箱容量不足200升,大包裝商品往往吃不完、放不下。
一位深圳主婦在回憶當年的購物經歷時說:“買一桶洗衣液比我家孩子還高,結賬時才發現根本搬不上公交車。”
更尷尬的是,260元的會員年費相當于普通工人月薪的三分之一,“花錢買購物資格”的概念讓許多人望而卻步。
這種水土不服的背后,是美式商業模式的粗暴移植。
山姆早期的采購清單中,70%是直接從美國總部調撥的進口商品,包括5磅裝的混合堅果和家庭裝芝士通心粉。但這些“明星商品”在中國貨架上積滿灰塵,而散裝五常大米卻在三天內被搶購一空。
直到2010年,一次會員調研才讓管理層驚醒:中國消費者最需要的不是進口標簽,而是新鮮蔬菜和即食熟食。
這個發現成為轉折點,山姆開始與本土供應商深度綁定。
在廣東,他們找到一家瀕臨倒閉的烘焙廠,共同研發出一款含糖量降低18%的瑞士卷,單月銷量突破80萬盒;
在福建,他們說服傳統海產商將宴席菜佛跳墻改造成微波爐3分鐘即食的預制菜,上市首周就被搶購一空。
這些本土化嘗試不僅讓會員續卡率提升至80%,更讓山姆逐漸撕下“美式大賣場”的標簽,轉型為符合中國中產家庭生活方式的品質之選。
02
第二次教訓:規模擴張下的效率陷阱
(2000年代初期)
2003年,當沃爾瑪全球CEO李斯閣宣布“五年百店計劃”時,當沃爾瑪在全球加速跑馬圈地時,山姆會員店在中國也開啟了瘋狂擴張模式。
短短五年間,門店數量從3家猛增至15家,但這種“重速度輕質量”的策略很快顯露出弊端。
在沈陽某新店,管理層發現一個詭異現象:開業三個月內,日均客流量從5000人驟降至800人,這個選址在新建開發區的門店,周邊常住人口密度根本無法支撐倉儲式會員店的運營成本。
調查顯示,該店周邊三公里內家庭年收入中位數僅8萬元,而山姆客單價門檻高達600元。
更嚴峻的是,急速擴張導致供應鏈承壓——從美國海運牛肉需要45天,到店時最佳銷售期已過半;華南倉庫存周轉天數從21天惡化至37天,部分生鮮商品的損耗率一度高達12%,直接吞噬3.2%的凈利潤。
這場危機迫使山姆重新思考零售的本質。
2009年,新任中國區總裁文安德(Andrew Miles)啟動“效率革命”:將SKU從6000個精簡至4000個,每個品類只保留2-3個頭部品牌;
同時引入“單品爆款”策略,例如將澳洲谷飼牛肉的采購量提升至全球總產量的15%,通過規模效應將價格壓低30%。
還有,在寧波港建立跨境生鮮樞紐,將智利車厘子到店時間壓縮至72小時;甚至發現牛排與紅酒的關聯購買率達68%后,推出組合包裝拉動銷售。
這些舉措看似激進,卻讓單店年均銷售額從5億元躍升至18億元,損耗率降至4.7%,坪效達到傳統商超的3倍以上。
代價同樣慘重:三年內關閉7家低效門店,直接損失超4億元。
這場轉型揭示了一個殘酷真相:在零售行業,規模擴張必須建立在極致效率之上,否則只會淪為成本的黑洞。
03
第三次教訓:數字化浪潮中的遲緩轉身
(2010年代初期-2020年代)
當2015年盒馬鮮生在上海開出首家門店時,山姆會員店或許還未意識到,一場顛覆傳統零售的數字化革命已然來臨。
彼時的山姆仍沉浸在實體門店的成功中,線上業務僅限于官網的“次日達”服務,覆蓋范圍不足20個城市。
這種保守姿態讓競爭對手有機可乘:京東到家、每日優鮮等平臺通過“一小時達”服務蠶食山姆的中高端客群,2018年其線上銷售額占比僅為12%,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盒馬已實現60%訂單來自APP。
一位離職高管回憶:“當時管理層認為線下體驗不可替代,這個誤判差點讓我們失去整場戰爭。”
2018年的某個深夜,山姆中國總部燈火通明。高管們正在觀看一段偷拍視頻:盒馬創始人侯毅在山姆上海店內拿著手機計時,從掃碼到結賬足足用了6分鐘。“他們的電商系統至少落后我們三年。”侯毅在內部會議上的斷言,像一記重錘敲醒了沉睡的巨人。
真正的覺醒始于2019年。
山姆開始與京東深度合作,借助其物流網絡將配送范圍擴展至全國;同時斥資15億元建立“極速達云倉”,在北上廣深等核心城市實現一小時極速達。
更具戰略意義的是數字化會員體系的構建——通過分析2.3億條消費數據,山姆發現Z世代會員更傾向在晚間10點后下單零食飲料,凌晨訂單占比24%,于是推出了“夜貓子專區”,帶動相關品類銷售增長45%。
2023年推出的4.5公斤巨型泡面桶,通過小紅書種草引發搶購狂潮,單品創收1.2億元。
在深圳龍崗的數字化指揮中心,工程師們正在測試AI動態定價系統——根據天氣、庫存、競品價格實時調價,每年減少損耗2.1億元。
至2024年,山姆線上銷售占比達53%,App月活突破1200萬。這場轉型的深層價值在于:將倉儲式零售從“空間生意”升級為“數據生意”。
04
未來之戰
今天的山姆會員店,已從昔日的“外來學徒”進化為本土零售的標桿企業,但其面臨的挑戰從未消失。
在成都山姆店,一款四川麻辣香鍋底料月銷20萬包,但同樣策略在蘇州卻遭遇滑鐵盧。
東北會員偏愛大包裝冷凍食品,長三角更熱衷精致預制菜;
60后關注性價比,90后愿意為獨家商品支付溢價。
從外部競爭來看,盒馬推出“移山價”貼身肉搏,Costco在浦東開出亞洲最大門店,中國市場的復雜性遠超想象。
山姆需要回答的更本質問題是:在消費者注意力碎片化、需求多元化的時代,如何讓“付費會員制”的故事持續動人?
答案或許藏在那些瑞士卷的褶皺里——當山姆的研發團隊為調整甜度進行第37次配方測試時,當物流工程師為冷鏈運輸優化0.5℃溫控時,這家企業的進化密碼已然清晰:
真正的零售革新,不在于模式的復制或技術的堆砌,而在于對消費者需求的極致洞察與響應。
這或許才是三次教訓留給行業的最大啟示,最終都指向同一個真相:在商業世界里,唯一不變的,是對“人”的永恒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