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侯顆 自山西報道
圖為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黃河乾坤灣景區,蜿蜒的黃河、碧綠的河岸組成了一幅壯美的山水畫。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山西臨汾,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從城市中心穿過。家住河西,工作單位在河東,土生土長的臨汾人董晶璇每天都會經過這條河。這些年,董晶璇見證了林茂水清的生態之變,也見證了傳統工業城市的轉型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四次考察山西,提出讓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要求,并強調要“把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推進能源革命、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統籌起來”“扎實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推動山西沿黃地區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
汾河向東5公里,華翔(洪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里一片火熱的生產場景。偌大的氣缸廠房內,各式各樣的機械臂自動抓取、投放,400多臺生產機組24小時運轉,每天能生產12萬塊氣缸,占國內空調零配件市場的近四分之一。作為技術主管,董晶璇只用編寫一道程序指令,一臺四連機便開始了新一輪生產。
快步行走在廠房內,經過3次迭代的四連機和行架線依次在董晶璇身后閃過。從放入料倉、激光感應、機械手加工,到最后出倉,整個過程從68秒、60秒縮短到50秒。每一次迭代、每一秒突破,都離不開創新的力量。
在華翔,人人都是創客,個個都入團隊。董晶璇和他同事組成的技術創新團隊,利用兩年多時間,對第三代四連機的加工工藝進行數字化改造,使每天的總產能提升了1000件,團隊也因此獲得了兩萬元的創新獎勵。“華翔鼓勵員工創新,創新者按照貢獻收入的10%分享收益,創新失敗的風險則由公司承擔,消除了我們的后顧之憂。”董晶璇說。
華翔集團董事長王春翔對行業觀察后,倍加重視創新。創辦企業之初,他看重的是山西的鋼鐵資源優勢,隨著行業不斷發展,競爭日趨激烈,王春翔意識到,唯有培育差異化的競爭能力,才能脫穎而出。
“為了發展,我們借助數智驅動實現企業轉型升級。”王春翔告訴記者,通過數字化變革,自主打造智能制造系統平臺,把依靠人管理轉換成依靠系統管理,把產品質量做到極致,不斷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搶占市場制高點。
華翔的突破正是臨汾市轉型求變的寫照。地處黃河中游的臨汾,所轄17個縣(市、區)均屬黃河流域,豐富的礦產資源使這里形成了以煤、焦、鋼為主導的資源型經濟體系。在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進程中,如何解決資源與環境雙重約束帶來的發展難題,成為這座老工業城市面臨的課題。
沿汾河谷地,以華翔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在此集聚。加快裝備制造、新材料等行業核心技術攻關、創新成果轉化,努力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打造沿汾新興產業板塊,是臨汾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一煤獨大’是臨汾作為資源型城市的典型特征。以煤、焦、鋼為代表的傳統產業大都集中在沿汾板塊區域,以往粗放式的發展曾造成嚴重生態污染。近年來,我們強力布局實施‘退城入園、退川入谷’戰略,一大批焦化企業從城區內的汾河平川區域遷入東部山谷地帶的經濟開發區,通過‘上大關小、產能整合’,壓減全市過剩產能,推動焦化行業開展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同時大力引進和推動高端工業提質轉型、綠色發展,打造沿汾板塊高端產業集聚區。”臨汾市工信局投資規劃科科長景躍之說。
從汾河谷地搬到離市區100多公里外的太岳山沿線,山西宏源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永強下了很大決心。搬遷、改造、重建不僅意味著需要投入更多資金,原來交通便利、臨近水源的區位優勢也不復存在。在王永強眼中,這是一次挑戰,更是一次機遇。
在臨汾市古縣經濟技術開發區澗河工業園區,3座6.25米高的搗固焦爐正在建設中。與該項目同步建設的,還有化產回收、煙氣脫硫脫硝、污水深度處理回用系統等環保設施,項目建成后,將由傳統的濕法熄焦轉為干法熄焦,不僅能節約黃河水資源,也更加低碳環保。
“借著這次搬遷的機會,我們更新換代了技術設備,淘汰落后產能,大大提高了企業競爭力,未來將在促進焦爐煤氣深加工低碳化轉型上持續發力,加大對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進一步延伸產業鏈。”王永強說。
“轉型發展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而是要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統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和未來產業前瞻布局,加快構建具有山西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山西省工信廳投資處副處長馮定國告訴記者,近年來,山西持續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煤炭先進產能占比達到82.2%,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47.8%,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5.8%,與此同時,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長9%和10.8%。
從偏關縣老牛灣入境,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黃河山西段占黃河全長的近五分之一,干支流涵蓋11市86縣(市、區),占全省面積的七成以上。作為我國重要的綜合能源基地、華北地區重要綠色生態屏障,如何在產業轉型中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同樣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道必答題。
運城市中條山北麓,一片生態濕地與鹽湖僅隔著一道堤壩。這片名為鴨子池的生態濕地不僅是守護鹽池的最后一道防線,也承擔著城市防洪調蓄的重要任務。每年汛期,調蓄的水將從這里匯入黃河。
作為鴨子池水生態項目的技術主管,張巖每天到崗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觀測水質情況。2023年,鴨子池水生態項目進入試運營期,張巖也把家安在了項目駐地。
“過去,由于周邊村莊隨意傾倒垃圾,雨污水直排鴨子池,造成水體污染較為嚴重,目前我們正借助潛流濕地工藝,實現鴨子池水體的凈化,通過潛流濕地出水的水質能達到Ⅳ類水標準,鹽湖周邊的生態也有了明顯改觀。”張巖說。
運城因鹽而起、因鹽而興。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工業化進程逐步加速,運城開始生產化工產品,污染加重、過度開采等弊病隨之而來。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實施,“鹽運之城”擁抱新的發展契機。2020年9月,運城市全面停止鹽湖范圍內的工業生產活動。老舊工業廠房被改造成了市民休閑好去處,鹽湖生態修復如火如荼,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加快培育壯大……
在位于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大運汽車商用車制造基地,一輛輛氫能重卡整裝待發。作為國內老牌燃油重卡制造商,近年來,大運汽車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加大高端能源乘用車批量生產和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研發,積極發揮“鏈主”企業作用,本地合作企業達到20余家,省內合作企業增至60余家,有效帶動運城乃至全省汽車零部件配套產業集聚。
臨汾之變、運城復綠,折射出山西多措并舉,深化全方位向“新”向“綠”轉型的決心。2021年10月,山西省提出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實驗區的目標任務。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提到,以流域區為主戰場,統籌抓好污染治理與生態經濟建設;以全省域為共同體,重點保障好國家能源安全、抓好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
“我們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指標體系和重點任務,形成了以1個省級規劃為統領,21個區域規劃和專項規劃為支撐,30個配套政策文件為保障的規劃政策體系,既有總綱定方向,也有具體方案管落實,規劃政策體系持續完善,四梁八柱已基本搭建。”山西省發改委地區經濟處處長張永凌告訴記者。
實施“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狠抓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加快推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持續優化傳統能源資源開發、加快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和數字產業……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山西正在轉型發展中蹚出一條新路子。